您现在的位置是: > 财商财商
2025壳牌“赋能进步•共话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合作论坛成功举办
2025-10-17财商
简介北京2025年10月17日 美通社 --
10月16日,由壳牌中国和清华大学联合举办的壳牌中国“赋能进步•共话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合作论坛圆满落幕。此次论坛邀请到了政府、智库、学界权威专家和国内外能源、交通、电力、工业、制造业等领域的
北京2025年10月17日 美通社 -- 10月16日,由壳牌中国和清华大学联合举办的壳牌中国“赋能进步•共话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合作论坛圆满落幕。此次论坛邀请到了政府、智库、学界权威专家和国内外能源、交通、电力、工业、制造业等领域的行业伙伴,与壳牌代表一同聚焦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相关话题,分享洞察和实践经验,共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能源转型之路。
“清华大学非常重视与壳牌这样具有悠久历史、具备全球视野的企业所建立的紧密合作关系。我们相信,此类合作有助于培育卓越人才,推动科研、理念与技术的协同创新,从而实现学校与企业相得益彰的共赢发展。” 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史宗恺在论坛开幕致辞中表示,“期待在今天的论坛中,大家能够深入交流,共同应对能源领域的挑战。中国未来的发展,需要壳牌这样的跨国企业与清华这样的高校,持续为社会贡献智慧、思想与解决方案。”
“能源一直是推动中国进步的无声力量。在中国,我看到了建立更可靠、更具创新性、更高效、更可持续、更安全的能源系统的坚定决心。今年论坛的主题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恰恰就体现在这些方面。” 壳牌集团董事长安德鲁•麦肯齐爵士(Sir Andrew Mackenzie)在论坛开幕致辞中表示,“从最早的煤油灯发展到今天的电动汽车充电中心,壳牌在中国已经有130多年历史。我们希望在能源转型过程中继续成为首选合作伙伴。随着中国努力实现‘双碳‘目标,我预计未来几年会涌现更多的合作机会。”
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
2025年是中国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未来五年将是全球以新能源和智能化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度演进的关键时期。在此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发展新质生产力,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逐步建立和规范长效机制,最终真正推动各个行业实现高质量协同发展,成为当下热点话题。
在此次论坛的主旨演讲环节,来自不同行业的五位国内外嘉宾围绕能源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相关话题进行剖析解读,并结合实践案例分享了洞见。
围绕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主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许召元展示了进一步提高新能源消纳能力的主要路径;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则展望了中国新能源革命的未来;结合壳牌全球实践,壳牌集团执行副总裁、首席技术官、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Selda Gunsel分享了技术创新如何推动能源转型。此后,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交通与储能分会副秘书长周丽波专注于电动汽车充电行业热点话题,提出了关于中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发展历程及十五五充电设施规划的思考。最后,壳牌集团战略与远景规划总裁Laszlo Varro从国际形势、技术与能源转型的角度带来了更多分享。
能源应用领域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和物质基础,能源及其关联产业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如何才能帮助能源应用领域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本次论坛的第一个圆桌讨论从具体处切入、以不同行业视角深入探讨了这一话题。
在由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副院长杨雷主持的“能源应用领域高质量发展”圆桌论坛中,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党委常委、副秘书长庞广廉,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能源战略研究所所长袁榴艳,宝武清洁能源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曹先常,国网能源研究院碳治理基础研究所(筹备)高级专家金艳鸣,从石油、天然气、化工、钢铁、电力等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壳牌润滑油业务全球产品总经理郝建东则分享了壳牌在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全球经验和实践。
交通与电力行业如何进行融合发展
近年来,我国交通与能源领域都在经历深刻的变革。在新能源及电驱动力的创新发展和绿色出行需求的共同作用下,以可再生新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已成为交通领域的发展趋势。交通与电力行业如何融合发展,其中蕴含何种机遇与挑战是本次论坛第一个圆桌讨论的重点议题。
在由清华大学(车辆学院)-壳牌清洁交通能源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帅石金主持的“交通与电力行业融合发展”圆桌论坛中,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高级研究员郑巧云,一汽解放商开院副院长郭平,电动重卡换电产业促进联盟秘书长李立国,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副研究员李伟起和壳牌上海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文海,分别从各自领域针对交通与电力融合发展带来了不同视角的解读,并针对2025年重卡电动化推进中的痛点和成果进行了深入探讨。
壳牌集团执行副总裁、壳牌中国集团主席曲雪梅在论坛中表示:“壳牌始终通过与业务伙伴协作,创造叠加优势,致力于成为中国企业的首选伙伴。我们与高等学府、领军企业共研能源技术创新,推动交通领域能源高效低碳发展。作为国际能源顾问,我们联动政府、智库与行业协会,以壳牌全球专业知识和经验助力中国能源转型。今日的”赋能进步“合作论坛汇聚各界专家,共商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正是协作共赢的最佳实践。”
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院长王建强,壳牌集团移动出行与润滑油技术副总裁Cara Tredget亦出席论坛,并发表致辞。
致编辑:
此次论坛的视频回放将于近期发布在@壳牌中国 微信视频号,敬请关注。
免责声明
壳牌有限公司直接和间接投资的公司为独立的实体。在本新闻稿中,为了方便起见,有时使用“壳牌”、“壳牌集团”及“集团”等词,它们一般是指壳牌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同样,“我们”、“我们的”一般也用于指代壳牌及其子公司或者为公司工作的人。当指明特定的公司并无任何实际意义时,也使用这些表述。本新闻稿中所用的“子公司”、“壳牌子公司”和“壳牌公司”是指壳牌直接或间接控制的实体。“合资企业”、“联合运营业务”、“联合安排”和“关联公司”指那些壳牌与其他一方或多方联合,直接或间接拥有权利利益的商务安排。为了方便起见,“壳牌股权”用于表示壳牌在一家实体或非法人联合组织中持有的、除开所有第三方股权之后的直接和或间接所有者权益。
前瞻性陈述
本新闻稿包含关于壳牌有限公司的财务状况、运营结果和各项业务的前瞻性陈述 (其含义见美国1995年证券诉讼改革法案规定)。除历史事实之外,所有其他陈述均是或可能被视为前瞻性陈述。前瞻性陈述是指,基于管理层的当前预期和假定,而做出的关于未来预期的陈述,其中包含已知和未知风险及不确定因素,可能导致实际结果、业绩或事件与前瞻性陈述中明示或默示的情况大相径庭。前瞻性陈述包括但不限于,有关壳牌有限公司可能面临的市场风险的陈述以及表达管理层的预期、信心、估计、预测、计划和假设的陈述。这些前瞻性陈述是指使用诸如“目标”、“目的”、“预期”、“期望”、“渴望”、“相信”、“承诺”、“决心”、“可以”、“估计”、“希望”、“打算”、“可能”、“里程碑”、“展望”、“计划”、“也许”、“预计”、“风险”、“时间表”、“寻求”、“应当”、“愿景”、“将”以及类似词语或表述的陈述。壳牌有限公司未来的运营可能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其运营结果与本新闻稿中的前瞻性陈述差别迥异。这些因素包括(但不限于):(a)原油和天然气的价格波动;(b)壳牌集团产品的需求变化;(c)货币汇率波动;(d)钻探和生产结果;(e)储量估计;(f)市场损失和行业竞争;(g)环境风险和自然风险,包括气候变化;(h)查明合适的潜在收购财产和目标以及成功谈判并完成交易的相关风险;(i)在发展中国家和受到国际制裁的国家从事业务的风险;(j)立法、财政和法规方面的发展,包括关税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法规性措施;(k)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金融市场条件;(l)政治风险,包括征收风险和与政府实体就合约条款重新谈判的风险,项目延期或提前、审批和成本估算;(m)传染病所造成影响的相关风险,地区冲突,如俄乌冲突和中东地区的冲突,以及严重的网络安全、数据隐私或者信息技术(IT)相关事故;以及(n)贸易条件变化。本新闻稿不保证未来的股息支付将匹配或超过以前的股息支付。本新闻稿中包含或提及的警示陈述明确限制了本新闻稿所包括的全部前瞻性陈述。读者不应不适当地依赖于前瞻性陈述。关于其他可能影响未来业绩的因素,请参见壳牌截止到2024年12月31日的表20-F及其修订(可登录www.shell.cominvestorsnews-and-filingssec-filings.html和www.sec.gov 下载),这些因素也明确限制了本新闻稿所包括的全部前瞻性陈述,读者就此同样应给予考虑。所有前瞻性陈述仅应截至本新闻稿发布之日(2025年10月17日)有效。壳牌有限公司及旗下任何子公司均无义务公开更新或修改任何前瞻性陈述以反映新信息、未来事件或其他信息。由于上述风险,结果可能严重偏离本新闻稿的前瞻性陈述中明示、默示或隐含的情况。
壳牌的“净碳强度”
此外,在本新闻稿中,我们可能会提到壳牌的“净碳强度”,其中包括壳牌在生产能源产品的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我们的供应商在为此生产提供能源的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以及我们的客户在使用我们销售的能源产品的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壳牌仅负责控制自身产生的碳排放。使用壳牌的“净碳强度”等词仅为方便起见,并不意味着这些排放是壳牌或其子公司产生的碳排放。
壳牌的“净零排放”目标
壳牌的运营计划和前景展望分别是基于对未来三年和十年的预测,并于每年更新。它们反映了当前的经济环境,以及我们可以合理预期的未来三年和十年的状况。 因此,该前景展望反映了我们在未来十年的范畴1、范畴2和“净碳强度”目标。然而,壳牌的运营计划和前景展望无法反映我们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因为这一目标超出了我们的规划期。此类未来运营计划和前景展望可能包括对投资组合的改变、效率的提高,以及碳捕集与封存和碳信用额的使用。未来,随着社会逐步向净零排放目标迈进,我们预计,壳牌的运营计划和前景展望将反映这一趋势。然而,如果社会在2050年未能实现净零排放,现在看来壳牌可能无法实现这一目标的风险将非常大。
前瞻性非公认会计原则指标
本新闻稿可能包含某些前瞻性非公认会计原则指标,比如【调整后收益】和【资产剥离】。我们无法将这些前瞻性非公认会计原则指标调整成最具可比性的公认会计原则财务指标,因为调整所需的某些信息取决于壳牌无法控制的未来事件,例如石油和天然气价格、利率和汇率。此外,若要估计出符合公司会计政策且达到必要的精准度的公认会计原则指标,是极其困难的且需要投入过度努力。未来期间的非公认会计原则指标无法调整成为最具可比性的公认会计原则财务指标,其计算逻辑与壳牌有限公司财务报表中采用的会计政策保持一致。
本新闻稿中提及的网站内容不构成本新闻稿的一部分。
在本新闻稿中,我们可能使用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准则严格禁止在向SEC提交的文件中使用的词语。敦促投资者仔细考虑我们在表20-F及其任何修订、文件编号 1-32575(可登录SEC网站 www.sec.gov 下载)中披露的信息。